藏传佛教在黑水

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公元八世纪,吐蕃强盛,常于边境要冲(如松、当、翼等州,即今松、黑、茂理等地)与唐王朝争战以扩展边域,战后唐不少将士未反还原籍,留下与本地的土著民族融合*佛教随之传入。藏王赤松德赞时,西藏有名的佛经大译师白诺杂纳来到嘉戎地区传教时,涉足黑水,自此藏传佛教在黑水这块土地上传播发展。

  宁玛派

公元八世纪末,白诺杂纳大译师到阿坝藏区讲经说法,宁玛教随之传入黑水。

宁玛:在藏语中有古与旧两个意义。这一派是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所译的佛教典籍为主。在藏传佛教中.将佛教前弘期翻译的密宗续部佛法经典称密宗宁玛,而从后弘期的大译师仁钦桑波以后所译的密宗续部佛法经典称密宗赛玛。从佛教内容而言,前弘期和后弘期所弘传的显教并无太大的区别,只是密教方面有所不同,宁玛派是藏传佛教较早形成的派别,奉莲花生为佛祖,依其入教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遵循西藏佛教前弘期旧密咒,因僧人菩戴红帽,别称“红教”。宁玛派是传入黑水最早的藏传佛教之教派,主寺为沙板沟德切朗寺庙和沙石多奶子沟寺庙。解放前夕,宁玛派有活佛11人,堪布9人,翁则15人。

噶举派

清乾隆年间,噶玛噶举创始人噶尔巴的第二个门徒斯德活佛列黑水传教,传入噶举派。斯德活佛商议与梭磨女王乌斯米日古玛共建西巴寺(即学巴寺)。女王到西藏拜佛,邂逅斯德活佛.活佛即提议女王国去启修寺庙,女王遵意,回梭磨后,思考后庙建何处,犹豫不决,选了四个地方的土,派人送往西藏,让斯德活佛抉择,活佛即选定黑水木苏乡.后在木苏修建成学巴寺,又称“王庙”.隶属西藏斯德活佛寺庙,由梭磨女王管辖。寺庙建成后.女王给寺庙70户科巴,又将县境内各教派之和尚喇感召至寺庙.使各派僧侣和睦相处,共诵经论佛、形成黑水佛教的统一局面。寺庙在女王的大力扶持及直接管招下,佛势兴盛,僧侣达1100余人。

清咸丰十年(1860)间,梭磨土司势趋宏凌,黑水头人朗苏瓦尔扎兄弟两权势日增,后逐渐架空女手,拉立黑水头人之首,朗苏掌握宗教权,常任学巴庙,兄弟俩集政教相子一家,采取一些巩固、加强政教的措施,势力扩大到小黑水相茂县的赤不苏地区。强迫百姓当和尚.实行三男拍二、二男油一的从借制度,使全县僧侣达1500余人,其中喇嘛200余人.活佛12人,形成强大的社会宗教集团,将学巴庙1232桶土地(约合493)的地租由原来的30%提列4050%,自制货币“朗苏片片”,单位为一线一枚,初为每枚价值5桶粮食(50),后由于发行,每枚贬为2桶粮,其流通范围扩展到茂县。在庞大僧侣中,优秀的佛教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僧人除念经外.有习画、雕塑、乐器、藏戏、强医等.念经差者,从技为木匠、石匠、彻墙、建房、缝纫等。不久,兄弟俩利用权势,为所欲为奸淫妇女,对百姓强征暴故,占庙财为已有,对僧侣进行人身摧残.实行阉割,遭到众僧的反对,兄弟俩越来越不得人心,朗苏被群众以武力赶出寺庙,杀死在瓦钵乡山上,自此,结束了集政教权一家的垄断局面。朗苏、瓦尔扎之后,黑水各头人势力蜕起,渐不服宗教势力,噶举派势力呈哀。1933年川军二十八军第三次进攻黑水时,烧毁学巴寺庙.大量的经书、文物被毁,噶举派势力锐减,尔后,黑水各教派势力又各领一方。解放前夕,噶举派有活佛12人,堪布3人,翁则4人。

格鲁派

十四世纪初,查古·阿旺查格巴领受其师意到阿坝、马尔康、小金、理县、黑水、松潘、红原和若尔盖等县弘扬格鲁派,修建格鲁源寺院108座,黑水县扎窝乡罗若寺为其一。罗若寺为县内格鲁派主寺,其次为芦花乡的托散公配寺,另有扎窝的日布寺、洛尔坝寺、罗子窝寺、若多寺以及红岩乡的俄恩出古寺、布多寺等十余座。

罗若寺占地约800平方米,寺宇座北向南,宏观雄伟寺周草场近百亩,隶屑甘肃拉卜楞寺,除统辖本乡格鲁派寺外,后曾辖和影响的寺有:小黑水地区的俄窝寺、沃河寺、泽坝寺、西北窝寺和松潘的毛尔盖寺、纳洛寺等。继查古阿旺查格死后.转第一世活佛于沙石多寡古村杂甲处茸头家,主持寺庙一代,转第二世活佛为银量江措,自此兼辖扎窝、毛尔盖、才盖三打古之格鲁派。第三世为箔仓活佛,系毛尔盖人,该施教兼政得人心,世袭了三代追转至第四代时因其萌怀凡心,情场作乱,被其母以斧砍死。第五代活佛安波罗让格西(人称安波活佛)颇有建树,主持罗若寺庙50余年,其间置格鲁派为县内诸教派之显.安波被崇为名望活佛,其威信及影响扩展到松潘、若尔盖、青海、西藏等地,县内僧徊对安波活佛无不仰其真息,头人百姓倍加尊崇,直至1952年,格鲁派有活佛9人,堪布8人,翁则7人。

(文字来源:黑水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