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梁 川   周 晖

(四川大学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分析了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基本特点,结合我国本次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根据该地区富集的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及其巨大的开发潜力,提出了振兴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对策和措施,努力推进四川及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策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157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1)01012204

收稿日期:2000-05-25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梁川(1957),,四川荣昌县人,四川大学水电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水力学方面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

  西部大开发的总原则,即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50多个民族居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起来,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是为祖国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奠定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共同富裕是本次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整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样的,一个省的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致力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就应该尽快摆脱贫困,跳出“贫困陷阱”,建立相关的发展基础,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民族自治地区。因此,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增加“造血”功能,支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拓并增加财源,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稳定社会的大局必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少数民族地区概况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共有少数民族53,也是国内人口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甘、阿、凉三州少数民族自治区地跨50个县(),地域辽阔,占全省幅员面积的62 1%,居住着570万人口,少数民族人口达380万左右(其中彝族180,藏族120,羌族25,人口1020万人之间的有回族、苗族、土家族,13万人之间的有蒙、满和傈僳族,其余43个民族均不足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 36%,位于全国前列。纵观民族地区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由于受自然的、历史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综合因素等影响,封闭保守,民风淳朴,生活消费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受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亦相对滞后。归纳起来,有以下基本特点。(1)整个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三州的藏区和彝区是由奴隶社会、封建农奴制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尽管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低起点、低水平上的,社会生产力仍很落后,生活居住条件和文教医卫水平较差;大分散、小聚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而市场发育程度低,社会的发育程度也不高,初级阶段的特征尤为突出。(2)贫困面大而程度深。在全省63个国定和省定的贫困县中,民族地区有30,占全省的48%,建卡贫困人口100余万人,占全省的35%,20%左右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工业技术水平低,缺乏竞争力;农牧业生产条件差,收入低;少资金、缺交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没有形成经济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进步。(3)与内地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很大,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差距有越拉越大之势。以藏区为例,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全省的85%,只及全国的56%;人均财政收入虽与全省持平,但财政自给率仅为30%,为全省的60%,全国的45%1998,凉山州昭觉县财政收入1700多万元,而支出达5000多万元,缺口3000多万元;又如阿坝州黑水县财政收入仅仅864万元,而支出达3518万元,赤字2700多万元。(4)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素不可忽视。这主要是达赖集团在藏区的渗透与分裂活动所致。近年来,三州民族地区的土地及草场边界、矿权、林权纠纷增多,吸毒贩毒、盗窃牲畜等社会治安案件也有所加剧。所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保持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始终是四川省的主要社会矛盾和各项工作的重大主题。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所增长,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因民族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财政收入结构十分单一,作为经济优势的农牧业对财政的积累从来是微不足道的,许多地方的森林工业一直是财政收入的重头,长期占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大半。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工转产,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有所减少,而调整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并非能在短期内见效。三州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和生产力不发达,将极大地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重点。这对四川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二、三州地区富集的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虽然甘、阿、凉三州民族地区集“老、少、边、穷、山”诸种特点于一体,但同时也是具有潜在的重要资源优势的一个特殊区域。在三州地区,除耕地资源外,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可开发的土地资源、生物农业资源、光热资源、旅游资源都表现出很高的富集程度和优势度,其中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就是最具有潜在开发和利用的优势资源。1 水电资源由于三州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省西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三江一河等众多支流分别大致由北向南纵贯三州全境,水能资源富甲一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水能资源高度富集,分布面广而相对集中,开发潜力巨大。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蕴藏并集中于三江一河为干流的大小400多条河流之中,且可供开发的巨、大、中、小型水电站规模齐全,密度居全国之首。仅在三江一河上已规划的14座大型水电站中,就有8座在三州民族地区境内,分别是溪洛渡、瀑布沟、锦屏一、二级、白鹤滩、乌东德、官地、杨房沟和卡拉,总装机容量达4870万千瓦。中型水电站星罗棋布,为就地和就近开发利用、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可是,到目前为止,三州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利用率尚不到10%;另一方面,电力却供不应求,如甘孜州1999年需求不足电量约2亿千瓦时,根据“十一·五”负荷要求每年还将以10%的速度递增,按现在的开发速度,其供需矛盾还会日益加重。(2)适合流域梯级滚动开发,补偿效益明显。各大、小河流,多源于雪山,具有落差大且集中、径流丰沛且稳定的特点,河流深切,两岸耕地、人口稀少且海拔较高,上游有许多修建龙头水库或控制性能好的调节水库条件,梯级开发规模巨大。在我国能源规划的12大型水电基地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分别占第一、第四和第五位。(3)建坝地质条件较好,分水岭雄厚,岩石坚硬且多为不透水岩层,也无向邻谷渗漏问题,可开工兴建401000万千瓦的大型、巨型水电站的坝址达20余个。由此可见,三州地区开发水电资源的技术经济指标相当优越,投资效益极为显著。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多数电站位于高山峡谷之中,库区地形优越,淹没耕地少,移民搬迁很小,据金沙江和雅砻江上6个巨型水库设计资料统计,总计淹没耕地15 3万亩,迁移人口3万人,每亿千瓦时发电量淹没耕地78 6亩和迁移人口69,在国内和世界上均不多见。第二,经过长期的努力,大多数江段与河流已有开发规划,并具备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推荐的近期工程如溪洛渡、瀑布沟、锦屏一级、官地等都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建立了较好的开发基础,而且二滩水电站的建成更为雅砻江梯级开发创造了条件。第三,川电外送,一是“西电东送”,达到优化全国电源结构并提高电力补偿效益;二是“川电北送”,通过以电代水缓解黄河断流,成为另一层含义上的南水北调。第四,以电代柴,保护森林,涵养水源,能有效地改善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并起到防洪控制和减少泥沙,保护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安全之作用。第五,以水代煤,净化环境,减轻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综合利用效益。2 矿产资源由于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三州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构造特征,既是举世无双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巨型成矿带,又是以钒钛磁铁矿为主的攀西古裂谷成矿带。因此,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品位极高,埋藏浅,易采选,均为国内所罕见。目前,已发现蕴藏有150多种矿产资源,黑色金属6,有色金属及贵、稀金属矿17,非金属矿21种。钒、钛、铁、稀土等11种金属矿产储量均居全国之首,其中钒钛磁铁矿铁、钒、钛共生,并伴有铬、钴、钪、镓等十几种稀有贵重金属,铅、锌、铜、锡、稀土等有色金属矿储量亦极为丰富。仅在攀西地区,铁矿储量达100亿吨以上,占全国的70%;钒钛磁铁矿储量68亿吨(其中钛矿储量6 5亿吨,占全国的93%,为世界储量的1/3;钒矿储量1500万吨,占全国的64 0%)。除钒、钛矿产资源在全国独具优势外,还伴生有镓、镍、铬、铜、铂等多种有色和稀有金属。譬如:铜矿储量136 4万吨,占全省的69 9%;锌矿储量269.1万吨,占全省的53 2%;锡矿储量2 39万吨,占全省的95 4%;铝土矿储量475 5万吨,占全省的33 6%;铅矿储量78 88万吨,占全省的39 5%;镍矿居全省第三。凉山州也有总储量达103万吨的稀土金属矿床,排名全国第二。此外,还有大量的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花岗石、石墨、耐火材料等建筑材料储量极为丰富,是发展我国材料工业最理想的基地。综上所述,三州地区不仅是大西南的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优势资源富集区之一,而且特别有利于综合开发水能和矿产,实现电冶结合联动发展,以形成独具优势的电力工业和高耗能工业。

三、全力开发富集资源是促进三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攀西地区时曾经题词“开发富集资源,发展民族经济”。三州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但至今经济发展尚比较落后。如果能够尽早开发当地的水电资源,吸收更多的资金,对建设四川省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有效辐射还将带动周边云、贵、藏三省区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保证全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三州地区大多是富饶的贫困,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只有开发富集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务之急,就是推进三州地区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尽快缩小与内地的差距。

(1)水电资源是三州民族地区最具优先开发条件的富集资源,利用水电工程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开拓财源,脱贫致富。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三州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首先,水电建设项目作为一种产业对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项目的重要性,及其与当地有较强的联系效应,可以与高耗能工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能够带动人、财、物、信息、民族文化等的积极发展。其次,三州民族地区水电资源的组合、配套好,成本低,潜力大,水电建设项目应成为具备现实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再次,三州民族地区人口承载能力大,兴建水电站的移民少,且相对易于安置,大力开发水电,必将是给三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带来最大效益的投资项目。(2)远谋近利,以电代柴,调整不合理的“木头财政”,有利于长江流域“天保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能源是长期以来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甘、阿、凉三州的广大牧区,薪柴、作物秸杆、牛马粪是重要的生活能源。因长期的林木砍伐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大量的牛马粪作为燃料,既减少了土地和草原的肥力补给,又降低了农作物和牧草的生产能力。坚持把水能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快水电资源开发的步伐,以电代柴,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烧柴问题,减少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保护长江上游河源地,真正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3)“川边开发,保川固藏”,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具有非常特殊的政治意义。四川藏区是四川、西藏之间的中阶,在中国藏区乃至整个民族地区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只有四川藏区保持稳定,中央及内地对西藏的政治控制、军事调动、经济支持、文化交流才会得以顺利无阻,也才能够最终保证国家在西藏的主权完整。所以,开发三州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扶贫解困,不仅是区域性的经济发展问题,更是进一步开发西藏的问题,是从根本上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和巩固西藏及西南边防决策的大局问题。

四、振兴三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对策和措施从振兴民族经济和地区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应当采取的对策是:坚持改革开放与经济开放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富民与富县()相结合:坚持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具体的措施如下。(1)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即把水电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并搞好水电开发中长期规划及可持续发展。高度富集、开发条件优越的水能资源是三州地区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加速三州民族地区的水电开发,把水电工程建设作为切入点和重点突破项目,充分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全符合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部署的。三州地区人民更期盼已久建电站。如果能尽早开发其境内的锦屏一级或两河口水电站,将二滩投资电站股份的利润留在川内滚动,可以使开发投资尽快得到回报,对当地经济发展无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以电力为基础,必然带动其他水利事业和民族经济发展,这将是落后地区实现后来居上的成功之路。(2)以电力工业为支柱,努力开发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矿产资源,发展高耗能工业;以资源加工为主体,建立高新技术相应发展的工业体系,实行资源综合利用。三州地区具有钒、钛制品的特色产业,并已形成雄厚的冶金工业基地,为了充分利用三州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发挥在高耗能工业方面的比较优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建立电力工业与稀土资源“采———选———冶”高耗能工业相结合的联合企业,综合互补,一方面可带动当地水电资源的滚动开发,另一方面又能形成有新的竞争优势产业。(3)建立水电资源开发特区,运用新的机制,对开发水电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搞活体制,按市场规律办事,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经济。三州地区要围绕水电工程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积极促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乡镇企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努力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资源的加工利用程度、产品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帮助转化增值;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旅游产业,扩大边境贸易,完善经济技术开发;设法吸引区外投资,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和BOT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资金与先进技术,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等等。(4)继续实行并享受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区域经济倾斜政策,从政策上寻求中央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据初步调查,目前四川省民族自治地区与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享受的补贴政策不一致,仅财政补贴一项,按少数民族人均数比8个少数民族省区低100多元,亟需在政策上作出调整,增加财政补贴。建议国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的扶贫领导机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延长对三州贫困地区实施天保工程的财政补贴年限,解决财政困难。政府还应尽可能地使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生产、经营、消费等软、硬件环境,逐步弱化乃至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的地区壁垒,实施开放性经济战略,致力于统一的、全面畅通的大市场的形成。(5)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实质是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与体制差距。在强化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优先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上述差距。为此,三州民族地区必需根据自身特点出发,努力提高人才素质,依靠国家政策和科技进步,改造滞后的经济系统,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开发地方经济,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促进边区经济协作,增加农牧民收入,从而达到地区经济繁荣、科学进步、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实现民族团结,这是国家的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中央总揽大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到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抵御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巩固国防、边防、边境和保障边疆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尤其确保四川省藏区的稳定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稳定,就必须求发展。根据四川省水力发电已成为支柱产业的实际情况,发挥甘、阿、凉三州地区具有的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区位优势,尽早在境内的”三江一河”上开工兴建水电工程,是带动并扶持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也是地区总体战略的关键,将对整个四川省今后10年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坚信,三州地区人杰地灵,西部大开发为当地的水电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力发展甘、阿、凉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使各族人民走向富裕、实现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根本大计。只要全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并肩为振兴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经济而努力奋斗,开创四川省“跨越式、追赶式”的发展与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邹广严 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加快四川水电建设,实现”西电东送”目标[] 四川水力发电,1999,18(增刊),.13.

[2]黄悌,廖本金,.进一步推动长江上游水电和黄河上游电力联网的建议[].四川水力发电,2000(1),.6364.

[3]刘俊峰,王克明.由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资源的优化配置,谈促进四川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四川水力发电,1999,18(增刊),.911.

[4]张进谦.西电东送战略研究[].水力发电,1999(2),.3135.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月)